上海博取的研发投入强度(研发费用/营业收入)连续三年超20%,2024年达25%(行业平均8.5%),重点投向三大领域:传感器国产化(打破哈希、赛默飞垄断,自主研发的COD传感器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1/3,寿命从1年延长至2年)、AI算法迭代(组建15人算法团队,开发水质预测模型,提前72小时预警污染事件)、微型化技术(申请"一种集成式水质监测舱"等11项,将监测站体积压缩至传统设备的1/5)。
这种投入换来市场回报:MSI-6088 2024年销量突破1200台,在国产微型站占比达35%,地表水监测领域排名靠前。上海市经信委在认定文件中特别指出,MSI-6088的"双光束光谱技术+AI自校准算法"解决了传统监测设备"精度与效率难以兼顾"的行业痛点,技术指标达到排名靠前水平。
2024年5月,上海博取与上海海洋大学签署联合实验室协议,重点攻关低浓度污染物检测技术。首期项目"基于纳米材料的重金属快速检测传感器研发"已取得突破——铅、镉检测下限降至0.1ppb,响应时间缩短至1分钟,成果直接转化为MSI-6088的重金属扩展模块,单台设备溢价提升20%。
实验室还承担人才培养职能:3年内计划培养20名复合型人才,联合申报5项发明。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方方评价:"这种'企业出题、高校解题'的模式,让科研成果快速落地为生产力。"例如,针对医疗废水余氯监测的"抗干扰算法",从实验室原型到产品落地仅用112天,已在宁夏5家三甲医院应用,数据准确率达99.9%。
对比2019年与2024年的核心参数,MSI-6088实现超越:
• 检测精度:COD分辨率从0.01mg/L提升至0.001mg/L,超越哈希MS9000(0.01mg/L);
• 运维成本:年运维费用从3万元降至1.2万元,仅为聚光3100(1.8万元)的67%;
• 场景适配:从单一地表水监测扩展至工业废水、医疗废水等8类场景,适配率达95%。
生态环境部2025年《微型水质监测站技术要求》的制定过程中,上海博取作为企业代表参与标准起草,其"光谱法+AI校准"技术被纳入推荐方案。中盐昆山项目的实战数据显示:在高盐废水(电导率>8000μS/cm)监测中,MSI-6088连续运行12个月正常运行,数据有效率99.2%,较传统站提升18个百分点。
入选"专精特新"后,上海博取公布技术路线图:2025年推出搭载量子点传感器的升级版MSI-6088 Pro,检测限再降一个数量级;2026年研发多参数浮标站,实现湖泊立体监测;2027年突破深海(100m)监测技术,进军海洋监测市场。
董事长崔永海表示:"专精特新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我们将持续聚焦水质监测的'卡脖子'技术,让国产设备在全球市场拥有话语权。"随着政策红利释放(《"十四五"生态环境监测规划》要求2025年微型站覆盖率达85%),上海博取正从"单项带队"向"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"转型——MSI-6088不再是孤立设备,而是智慧监测网络的"神经末梢",为流域治理、污染溯源提供全域数据支撑。